欢迎访问医疗资讯网!
手机版

探索管理式医疗“湾区模式”立体化服务基层医疗

时间:2023-03-14   来源:网络 浏览:

image.png

  目前,联合医务中国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有110多家港式金牌家庭医生诊室,培养了2000多名金牌医护。

  联合医务中国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纵横联合”之进程,又迈出新的一步:2月底,其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共建的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正式揭幕启用。这是继“联合”广州市开发区医院、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之后,建成的第三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

  联合医务中国是香港大湾区医疗集团旗下提供临床医疗服务的机构。此前几天,该机构的合作伙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赫然出现在广东省卫健委公布的第二批“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名单上。再早前几天,该机构还联手深圳市属国资控制的唯一财险公司——国任保险,推出国内首款粤港跨境医疗险产品。

  对于大湾区医疗集团及联合医务中国而言,上述这些接踵而来的“好事”,无一例外得益于大湾区医疗创新政策的强力“加持”。而这,亦是大湾区医疗融合加速推进的一个“缩影”。

  为此,南都记者与大湾区医疗集团联席行政总裁、联合医务集团执行董事李家聪,围绕大湾区跨境医疗融合话题,在南沙展开对话。

  我在湾区生活了几年,我确实感受到,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必须深度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中,才可以如鱼得水。

  在我看来,大湾区对标的是国际一流湾区,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二十年这里可以成为全球的一流湾区。

  谈内地医疗市场

  把重点调换到大湾区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

  南都:香港联合医务集团最早基于什么背景进入内地市场?

  李家聪:1990年,一群香港医生联合成立了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创始人是孙耀江医生,他本身就是一位全科医生(Family doctor)。集团成立之时,就确定了其核心模式是以推动维护家庭健康为目标,即价值医疗(Value based care)。

  早在2000年,集团主席孙耀江医生就开始关注内地医疗的发展。当时内地还没有全科医生这个概念,而且国家正大力发展三甲医院,大部分的资源都投去建立更好的专科体系,建设更多的公立医院。但孙医生看到了内地医疗市场的未来前景,开始“砥砺前行”,去了北京、上海等很多城市。2007年,还跟国家卫健委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社区卫生及基层医疗管理培训计划,就是希望能为内地培养全科医生。

  直到2015年,时机才算到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国家在推行医保改革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动社区服务中心的发展,当中提及最多的就是“分级诊疗”。作为医改的重头戏,分级诊疗的背后,是对全科医生的急速上升的需求。

  为此,集团成立了联合医务中国,并于2018年在深圳设立总部。2021年,在郑裕彤家族办公室、周大福企业的战略投资下,升级为大湾区医疗集团。

  升级的目的,是在保留联合医务中国作为提供临床医疗服务品牌的同时,还希望透过一个创新的模式,跟公立医院体系以及公立服务体系合作,携手政府共同用好医疗资源,来创造一个更便民,具有可及性和可负担的服务体系。

  2017年可以说是决定我们集团未来五年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定下的战略就是极度赋能基层。为此,我们邀请了很多香港医生,针对基层提炼了一个在今天已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全科医学技能提升及发展培训课程——GOLD金牌培训体系(General Practice Oriented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GOLD)。

  南都:2017年国家提出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你们布局大湾区内地城市,明显可以看到与国家这个重大战略有关。

  李家聪:是的。前面我说过,我们希望结合国家的医改进行全新的尝试,打造一个样板出来。我们之所以聚焦大湾区,是因为基层医疗的发展、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除了国家去推动外,还需要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接受度。

  而在大湾区,大家都是看TVB长大,某种程度上住在大湾区的居民对于来自香港的医疗服务模式是比较信任的。相较于北京、上海,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疗资源比较集中在广州,但大家要去广州看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深圳、东莞也有很多人到香港看病。基于这样一个文化,集团阶段性的选择自然就放在了大湾区。

  初始,联合医务中国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展金牌培训业务及基层医疗网络建设。在升级为大湾区医疗集团后,和大湾区的政府和各个保险及再保险公司合作,可以说是我们集团探索管理式医疗的“湾区模式”的开始。

  现在回过头来看,把重点调换到大湾区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通过这五年的努力,我们第一步的布局是比较完善的:截至今天,我们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有110多家港式金牌家庭医生诊室,培养了2000多名金牌医护。

  谈政策支持

  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带来三方面的助力

  南都:2018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你们在整个大湾区里的布局和发展,起到什么样的助推力?

  李家聪:这是非常好的问题。赋能基层的过程中,我们坚定不移地看到国家以及全球对于基层医疗改革的必要性,我们还看到,支付体系跟基层医疗以及维护健康的融合,是另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而国家规划建设大湾区,则给我们带来三方面的助力。第一个是信心。国家支持这个区域发展,就会有相应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这对我们而言是“东风”。很多时候我们跟不同的企业以及政府去解释我们的模式,他们都想看看我们如何对大湾区这个市场进行规划投资。

  第二是政策倾斜。这可以让我们去做更多的创新和突破。第三是有愿景。在我看来,大湾区对标的是国际一流湾区,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二十年这里可以成为全球的一流湾区。

  而且我还看到,在大湾区,像广州、深圳、东莞等各地政府都愿意去做引擎,去推动产业的发展。像几周前,广州市政府成立了2000亿母基金,这在全球其他地方,是很难协调做成的一件事。我在湾区生活了几年,我确实感受到,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必须深度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中,才可以如鱼得水。

  回归医疗这个产业,我们希望和地方政府共同提升基层医疗的服务。做得越好,居民越有获得感,医疗服务体系就越健康。所以从广州市番禺区开始,金牌培训逐渐在整个广州市铺开,并一步一步地发展到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深圳等大湾区城市。

  谈医疗服务融合

  药物不能只是北上 也可以发展“南向通”

  南都:在与公立医院合办三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的过程中,有哪些政策上的突破?

  李家聪:第一个是产权合作模式上的突破。像南沙这间新启用的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是与公立医院合作。一开始我们就把产权分得很清楚,这个中心是属于医院的。很多人就会问,你们是来做慈善的吗?其实,我们想突破的,我想也是国家想做的,就是我们企业的盈利点来自维护好用户的健康。

  也因此,第二个政策性的突破在于支付体系上的创新。相关部门同意我们采用商业健康险采购公立医院以及社康中心的服务的模式。其实,如何付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透过这样一个支付体系,能帮助政府推动公立医院和社康中心树立一个医疗服务流程,树立一个以维护健康为目标的诊前、诊中及诊后的就诊流程(a patient first,health focused patient journey)。

  第三个就是在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里,如何更好地融合香港医生、香港药物、香港器械,进行双向就诊等。

  南都:最近发布的药械通第二批名单里,和你们合作的两家医院——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分院,均榜上有名。对于药械通等关于促进大湾区医疗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课题上,你有何具体的建议?

  李家聪:药械通清单上的药物,目前都是临床急需但内地还没上市的一些药物,多是肿瘤、罕见病、呼吸道疾病等方面的国际新药。借用这些药物的真实临床数据可以推动国家药物的研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药械通的初衷更多是国家政策上倾向于推动科研建设,提高医药创新水平。如果看错这个政策的话,你的布局就会变得很不一样。

  第二步当然是希望把香港的一些常用药如慢性病药物引入到内地,让在粤的港澳居民能更便利地使用到。但我觉得,药物协同发展,应该像金融市场一样,既有“北向通”也有“南向通”。

  融合是什么?融合的核心,不是不断地去突出某一类人群特需的一些政策。真正的融合,是尽可能让很多可以本地化的制度融合起来。药物北上当然是好事,但不能简单地只是北上。

  比如在社区坐诊的香港医生,他在开药的时候,不仅可以选择香港药物,也可以选择内地的,我觉得必须这样去做才是真正的融合。其实我们在香港常用的药物有500种,但这500种药里面,85%都已经本地化了。像辉瑞、阿斯利康、赛诺菲都在内地有独资或合资厂,不一定要进口的。

  南都:问题是港澳居民是否愿意接纳?

  李家聪:绝对愿意!有机会你们可以访谈一些港澳居民。我觉得三年前很难说,但经历了三年疫情,已有一些变化了。

  香港工联会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就迈出了一步,打通两地政府特事特办,为滞留内地而又需长期服药的港人寄药。其实就慢性病这一块,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就可以很好地发挥创新的合作模式。香港这边,可以发挥的是对慢性病管理的细致服务以及流程管理,而内地则可以发挥绝对的价格优势以及医疗科技的应用场景。

  医疗服务的融合,必须产品化、场景化。只有透过具体的场景,才能真正研究问题和障碍到底发生在哪里,这样才有突破的可能。

  湾区创新故事

  区级政府部门尝新 引来港式诊所“四面开花”

  在对话过程中,作为大湾区医疗集团的联席行政总裁,李家聪为该集团的大湾区战略布局感到欣慰。

  时至今日,联合医务中国早已织就了一个立体化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覆盖大湾区内地主要城市。这个由三个院内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和逾百家金牌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组成的医疗服务联合体,不仅积极引入香港医疗资源、香港医疗服务的制度,便利在粤居住和工作的港澳居民,还把港式全科医生的概念引入内地,让有需要的内地居民也能获得与香港同质化的医疗支持。

  这种“撒豆成兵”带来的乘数效应,其背后是一个看似偶然但却是必然发生的“大湾区创新故事”。毕竟,“互联互通”与“创新”,是大湾区建设早就定下的两大重点任务。

  “预防胜于治疗”的“全科医生”体系

  据李家聪介绍,香港的医疗制度是“全科+专科”,70%的基层医疗是由私家医生诊所或私营医疗机构提供,参与基层医疗的医生大部分是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对167种常见疾病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及医疗方法,方可应付85%的常见病;而病情严重的病人则转到专科医治,这种“预防胜于治疗”的“全科医生”体系,正是香港医疗界的专长。

  作为香港最大的私家诊所网络和管理式医疗服务提供商之一的联合医务集团,他们不时会接待内地前来考察学习的官员,但基本上99%的考察团在听完介绍后都会说,香港的这套放到内地会“水土不服”。“我们有医保,你们是商保,你们有全科,我们没有”。

  2017年7月,番禺区政府也率团前来考察。在进行简单交流后,他们好像也和别的考察团的想法没啥不一样,但当他们听说这组数据后,立马坐不住了:

  香港每年的医疗费用是2000亿港元,其中居民自己负责1000亿,这是如何支付的?

  我们社康中心起码占地4000平方米,医生一天最多能接诊60—80人。你们集团的一些社区诊所占地才100多平方米,但每一位全科医生平均一小时接诊6-8位病人,一天最多能实现80-100次高质量问诊,这是如何做到的?

  香港一个全科诊所年平均收入400万—600万港元,平均收费200-300港元,这个收费标准不会比内地贵多少啊?

  广州已建成59家港式金牌家庭医生诊室

  两相对比后,番禺方面快速作出判断:香港在维护健康首诊的基层医疗体系上,确实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值得双方合作进行一些尝试。

  2018年,联合医务中国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港式金牌家庭医生诊室正式在番禺揭幕。“我们把香港的整个诊所运营的体系、培训的体系都输入到番禺区”。李家聪说,当年为培训11名金牌医生学员,他们基本上没有算成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全英教材进行了翻译。

  2018年之后,“番禺模式”不仅被看到,还得到了内地有关医疗部门的肯定。短短几年间,联合医务中国的港式金牌家庭医生诊室就在大湾区内地主要城市“落地开花”,特别是在广州,更是“狂飙”前行:

  2022年4月,“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合作试点开展‘金牌家庭医生’‘金牌护理’培训项目”,写进了广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

  2022年9月,《黄埔区建设穗港协作医疗联合体工作方案》发布,提出要“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合作,共建穗港协作医疗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截至今年2月底,联合医务中国在广州已建成59家、待建成17家共计76家港式金牌家庭医生诊室。放眼大湾区珠三角9市,到2030年,李家聪认为会有逾千家这样的金牌诊室生根结果。

  对此战绩,李家聪感到满意的同时,也不断强调:如果吃透国家政策、看对方向的话,内地政府部门是愿意陪着你去做新的尝试的。


×
妇幼保健
健康养生
两性健康
奇闻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