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抑郁障碍的干预倡导全病程治疗,目的有三个:
一是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和自杀率;
二是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不仅仅是症状消失,更要达到稳定和实际意义的痊愈;
三是预防复发。
在《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中提出抑郁障碍全病程治疗策略,在时间上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三个治疗阶段。
急性期
急性期治疗阶段在开始治疗的8~12周,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治愈,促进功能恢复到病前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急性期的疗效决定未来的治疗结局,需要合理施治以提高长期预后和促进社会功能康复。
巩固期
巩固期治疗维持4~9个月,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定,复发风险较大,原则上应继续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并强调治疗方案、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保持不变。
维持期
维持期治疗建议至少坚持2~3年。对于维持期治疗时间的相关研究尚不充分,缺乏足够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更多基于专家共识,一般倾向于至少2~3年。而对于多次复发即3次或以上的,以及有明显残留症状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应当是利大于弊的做法。
目前的情况,虽然已经药物治疗半年,而且症状缓解,但是仍然建议她继续服药,以巩固和维持疗效。
目前大部分一线抗抑郁药物,如SSRI(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SN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疗效和安全性还是比较好的,不会出现如安定类镇静催眠药物那样的成瘾性,也就是药物依赖和戒断症状。
但是从理论上讲,这些药物可能会存在撤药反应,这是基于受体反跳理论的不同于戒断症状的表现,也就是在服用治疗剂量的抗抑郁药物过程中,突然停用后,会出现病情或症状的回升和加重,如失眠、眩晕、焦虑等。
撤药反应因药物的不同有一定差异,在患者中也是因人而异,或轻或重。
为了规避这种反应,抗抑郁药物的停药要逐步减量。在征求医生意见后,复发风险低并完成了维持期治疗的患者,可以在数周内逐步减停药物。一般停药40天之后,就不会再出现撤药反应了。
目前大部分一线抗抑郁药物,如SSRI(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SN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疗效和安全性还是比较好的,不会出现如安定类镇静催眠药物那样的成瘾性,也就是药物依赖和戒断症状。
但是从理论上讲,这些药物可能会存在撤药反应,这是基于受体反跳理论的不同于戒断症状的表现,也就是在服用治疗剂量的抗抑郁药物过程中,突然停用后,会出现病情或症状的回升和加重,如失眠、眩晕、焦虑等。
撤药反应因药物的不同有一定差异,在患者中也是因人而异,或轻或重。
为了规避这种反应,抗抑郁药物的停药要逐步减量。在征求医生意见后,复发风险低并完成了维持期治疗的患者,可以在数周内逐步减停药物。一般停药40天之后,就不会再出现撤药反应了。
全病程治疗是药物、心理、物理治疗的综合运用,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是配合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
如果有心理治疗的需求,希望得到心理治疗师的帮助,这正是心理干预的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