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医疗资讯网!
手机版

我国类风湿关节炎呈现“四多”特征

时间:2021-10-25   来源: 浏览: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高致残性自身免疫病,以关节肿痛为最常见临床表现,病情多反复且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破坏,造成残疾,甚至会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10月21日,在《中国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RA年度报告”)解读会上,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告诉搜狐健康,目前我国RA的发病呈现“四多”特征,借助“RA年度报告”对于疾病防治现状与挑战的科学梳理,将为目前的RA诊疗困境指明方向。

医疗资讯网了解到,国内约有500万RA患者,而久治不愈,病情反复发作,关节肿胀疼痛,以及长期患病和用药引发的合并症,令患者饱受身体、精神的双重煎熬。目前,对于RA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以控制疾病症状、减缓疾病进展、阻止骨关节损坏、降低病残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

尽管国内外权威指南都明确给出初始治疗及一线治疗药物指导,然而国内用药治疗仍欠规范,主要表现为“两高两低”。即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糖皮质激素使用率高,作为治疗RA的锚定药甲氨蝶呤使用率低,及强化治疗药物使用率低。值得注意的是,“两低”药物的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发达国际平均水平。

对此,曾小峰教授表示:“类风湿关节炎是我国最常见的系统性风湿病,由于国内风湿科学科建设起步晚、专业人员少,加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低以及对疾病规范治疗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依从性差等综合因素,RA整体在规范化诊疗与随访管理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而此次正式出版的‘RA年度报告’,依托2016年由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牵头在全国开展的中国类风湿关节炎直报项目(Chinese Registr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CREDIT),基于覆盖三甲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的5万多患者诊治数据,对国内RA疾病特征与诊治现状进行全面摸底,更加精准地锁定RA整体诊疗效果与水平提升问题,不仅为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制定卫生政策与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专业群体的规范化治疗水平提升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我国整体RA诊疗水平,改善患者获益。

医疗资讯网了解到,“RA年度报告”将国内RA疾病特征总结为“四多”:

1、患者人数多。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发病高峰在50岁;

2、延误诊治多。根据CREDIT数据,我国RA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平均时间间隔在2年以上,而RA的最佳治疗时间窗为发病6个月至1年内,因此大多数患者未能获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3、中重度患者多,病情重。我国34.82%的RA患者为中度疾病活动,47.18%的患者为重度疾病活动;

4、出现合并症者多。我国RA患者合并肺间质病变、脆性骨折、心脑血管并发症和肿瘤者分别占10.32%、1.97%、3.04%和0.83%。

以上疾病特征确实给国内RA诊治带来巨大挑战,但曾小峰教授认为:“只要按照现有的指南、共识以及个体化治疗,包括定期随访、监测,进行合理的治疗,RA的病情进展可以得到控制,患者不会出现残疾或功能丧失的情况。虽然控制病情,并没有根治疾病,但是如果患者不被病痛困扰、没有残疾,就不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曾晓峰教授强调,虽然RA还不可治愈,但它并不是“不死癌症”,实行规范化诊疗,RA就和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一样是可防可控。

“尽管国内早期RA诊断率呈上升趋势,然而RA漏诊与误诊仍普遍存在,特别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存在着对RA疾病认知不足,规范化诊疗难以贯彻落实等现象,亟待通过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等形式,形成各级医疗机构与RA专业医生对于我国RA疾病特征的统一认识。此外,由于我国风湿免疫学科起步较晚,也应在规范化教育的同时,注重风湿免疫专科医师队伍的扩充与发展,为下一步破局国内各区域之间、不同层级医院RA规范化诊疗水平不均衡的问题,积累专业力量。”曾小峰教授进一步表示。

同时,随着近年来对RA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学界与临床研究将RA视为一种多细胞因子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并由此翻开了RA精准和个体化治疗的篇章,包括大分子单抗,小分子靶向药物JAK酶抑制剂等创新药物在传统治疗药物之外,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治疗武器,为更多RA患者实现疗效提升与改善生活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

×
妇幼保健
健康养生
两性健康
奇闻异事